
目前不少人有一种看法:为何必须要拼死拼活上名校呢?只须有能力,普通学校也照样发光!
是呀,到底为何必须要上一所很大学呢?
北大、清华、哈佛、耶鲁这类地方,就那样值得大家前赴后继地向往甚至膜拜吗?
现在“学历无用论”已不是新鲜事,既然这种看法获得关注乃至一部份人的认可,就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吧?
譬如,最显而易见的是,当今不少商界精英、行业领袖都没镶过顶尖大学的金边:马云,马化腾,董明珠……更别提文静圈的一众生活赢家了。
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即便进了哈佛,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帝国。
且慢,请让我捋一遍“学历无用论”的逻辑:由于学历和往后生活的“成功”没势必挂钩——所以学历并不是必需——所以在什么地方拿到学历就没那样要紧——所以很大学也就不是非读不可了。
可是等一等,读大学,难道只是为了给未来的事业做铺垫吗?上学,什么时间被简化成了这样功利的一件事?
让大家暂且抛开“成功”不谈——忽视“为未来的事业发达增添砝码”这件事后,读一所很大学,到底对一个人有哪些实实在在有哪些好处?
结合耶鲁求学历程,我想聊一点我们的拙见。
1
很大学不仅告诉你常识和技能,
更告诉你如何学常识长技能
在名牌大学念书几乎没不累的。这个累,是苦心志,是劳筋骨。
其实,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用的教程有时候大同小异,这也意味着所学常识的内容与困难程度并没有天壤之别。经济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微观经济的供需关系曲线学起,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也都要读莎士比亚。
我觉得,出色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重点性差异,不在于“学什么”,而在于“如何学”——学习的办法和过程,有时真的非常不同。
同一个要点,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学会了皮毛,背一背定义,练几道习题,浅尝辄止;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解说、小班讨论、课外研究、文献阅读、论文写作等多种办法,非常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要点。
大二上博弈论这门课。开课时,教授先带大家一块看了《漂亮心灵》这部讲述博弈论大师、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-纳什的电影,让大家初步知道了纳什其人、感觉到博弈论的漂亮。
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“纳什平衡”时,教授不但通过“囚徒困境”等经典例子讲解这个定义是什么,还让学生们试着设计出不一样的博弈论情景题,发给班里其他同学去找“纳什平衡”。
如此,一个要点的学习就能引申出各种learningpractice,而每种practice又加深了大家对这个要点的理解。直至今,我还对博弈论的各种定义记忆犹新,这肯定得归功于当时的深度学习。
2
名校学生学习内容更扎实,
同时训练各种能力
再举例。
在一些学校写论文,有时不能不说就是个“东拼西凑”的过程。“稍微查点资料,这里抄一些、那里再补一段话,改改措辞变成我们的“论点”,看起来八九不离十,只须教授别刁难就能过关。”
在耶鲁,每篇论文都可以写得艰苦卓绝。
为了理出一篇论文的arguments,我常常要干掉几本书、跑上几次图书馆、查过几回期刊数据库,有时还需要和面对面的教授交流看法。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可以粗心,文章逻辑、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“庄严”对待;引用其他人的看法和数据时,需要仔细做好注解、写全“参考文献”,不然即使抄袭,可能被追责。
有的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“憋”一篇毕业论文。当终于得到教授的一定时,我有两个大四好友居然当场喜极而泣。
历程这么多的“折磨”与历练,有必要吗?
作为过来人,坦率讲,当年熬夜苦读时,确实有过累得想骂人的时候。但学习之后的收获感和长进,就仿佛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。
常识学得非常扎实这点自不需要说,更要紧的收成,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升的各种能力:阅读力,写作力,剖析力,批判性思维等等。
这类能力综合在一块,就加大了一个人的自学力。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念书时有帮助,在将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,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。
3
很大学好在,“好教授、好学生、好校友”
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的道理妇孺皆知。还有一条更通俗的理论,说一个人的水平,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。对大学生而言,这五个人几乎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授,爸爸妈妈都未必算得上。
20岁出头的青年,三观尚未完全形成,性格也仍有可塑性。在蜕变成大人的过程中,每一个人都多少遭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若想当一个出色的人,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出色的人在一块。
很大学,重点的“好”在于“人好”。没一所很大学不是人文汇集、牛人辈出的。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呆四年,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,通过和他们一块上课、写作业、运动、聊天、旅游、谈恋爱,你将一直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,无声无息汲取到他们的优点、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。
耶鲁四年,让我倍感荣幸的一大收成,就是与一群“超级厉害”的人成为师徒、同窗和校友。
每一个耶鲁学生的“厉害”都体目前不同方面。
有才华方面的“厉害”:满分学霸,音乐诗人,创造天才。有阅历方面的“厉害”: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;十八岁和22岁代表美国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并获奖牌;幼时幸免于卢旺达屠杀,与家人十年后在美国重聚,长大后代表非洲难民在联合国演讲。
当然,还有家庭出身方面的“厉害”: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唯一的外孙,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,全球著名金融大鳄的小儿子……
我和这类厉害的同学们一块揉着惺忪睡眼去赶清晨第一堂课,在图书馆啃书到天亮,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对上喝酒唱歌。
在周末乘火车去纽约逛博物馆和艺术馆……大家探讨政治民主、生物实验与伦理道德、同性恋权利等深奥话题,更会一块在星空下畅想生活将来。
4
名校有很宝贵的校友资源
每一个耶鲁学生都在释放着积极上进的气场,在友好和谐的氛围里你追我赶。和如此一群人在一块,压根不敢偷懒,更不可能颓废。
那些家世显赫的学生,也丝毫没纨绔子弟之气。从他们身上,我感觉到了低调、谦逊、彬彬有礼。
耶鲁的教授们,是一群实力引领学术界,影响力延至政商、文静等每个范围的牛人。
大学四年里,我有幸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-施勒教授学习“金融市场理论”,同摩根士丹利前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-罗奇教授讨论中国将来的经济走势,向著名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大卫-斯文森教授讨教投资秘诀。
除去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闻中的各位“人物”,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日常切磋交流:跟日文教授学习剑道,到德国籍的历史教授家啃猪手喝黑啤,帮英文写作课教授收拾后花园的花花草草。
由于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,大伙在毕业将来仍旧维持着密切联系,以耶鲁校友身份为傲。
不夸张地说,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耶鲁人在积极改变着这个世界,就算是一座只有两个耶鲁毕业生的小镇,也可以成立一个校友会。
而纽约、旧金山、伦敦等欧美大城市,更是有上千上万耶鲁人,从近百岁的老翁到二十多岁的小伙都活跃在校友活动中。
毕业后我爱穿着带有“YALE”四个粗体字母的耶鲁汗衫出游。而这个耶鲁人的标志,也几次帮我邂逅校友。
有次去北海道的函馆旅游,穿着耶鲁汗衫在漆黑的山顶看夜景时,走来一位日本老先生,激动地用英语问道:
“你在耶鲁念书吗?”听闻我刚从耶鲁本科毕业,他愈加激动地握紧了我的手,祝贺我完成学业。
“我是19从耶鲁毕业的!”在这座偏远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学长,我也非常激动,用日语跟老先生聊起耶鲁往事。
临别前,老校友递给我一名片——原来他是三菱集团一位刚退休的重点高管。“Leo君,下次来日本,只须你在东京,就要联系我哦。”
5
在名牌大学,你可以与出色的人为伍
还有一次到洛杉矶出差。在半岛酒店,我穿着耶鲁汗衫坐在大堂吧写文件。大堂的女钢琴师满脸笑容地朝我走来,“你肯定是耶鲁人吧?”得到一定回话后,钢琴师说她的老公和女儿都是耶鲁毕业生。
“看到你真亲切,你让我想起了我女儿。Leo,假如你还能在这里呆上一阵,肯定来参加校友会的活动。下周,洛城的耶鲁校友会在好莱坞举办一场派对,梅里尔-斯特里普可能也来参加。”
说起耶鲁的人就激动,有的扯远了。
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,结识一群高IQ、高情商的人,和这群人成为朋友/事业伙伴/爱人,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持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,你就应该努把力,考上一所好学校。
我相信,就算是只有一丁点上进心的同学,也期望与出色的人为伍,而不是和终日打游戏吃泡面/发自拍修美颜/恋爱对象换不停/浑噩度日胸无大志的同学玩在一块吧。
6
名校=更好的平台,更多的资源
假如使人受益一生的学习力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这两点“好”还不可以说服你下决心为名牌大学的入场券拼一把,那样大家再聊一点实质的“好”。
很大学带给学生的机会和资源总是是顶尖的。而抓住一个好机会,你的起点就可能比其他人高中一年级截,毕业后直接进入生活进步的快车道。很大学,好平台,好机会——这点其实挺不言而喻的,但我还是想推荐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。
大三上学期,我决定申请投资银行的暑期实习。
每年夏季,华尔街的几大投行都会录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,把他们分配到投资银行部、股票销售与买卖部、研究部等部门实习8-10周。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等于人民币8、9万元的薪水,表现出色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。
这么好的香饽饽,自然遭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。
实习面试开始前,几大投行的招聘团队一般会举办宣讲会,跟申请者“亲切见面”——告诉学生们投行是做什么的、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在哪儿。
那年9月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、摩根大通、瑞银等几乎所有投行陆续造访耶鲁。
他们派出的公司代表,从大老板到初级剖析师,也多是耶鲁校友,与学生们“唠嗑”时毫无距离感,除去推荐正经的实习申请秘诀外,还会聊聊哈佛耶鲁橄榄球赛胜算、耶鲁最美味的饭店,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。
一众世界顶级投行的员工代表放手光鲜甚至自傲的姿态,在白天忙得焦头烂额之后,再搭两小时火车从纽约风尘仆仆赶到耶鲁,就是为了能吸引更多这里的学生面试实习职位。
他们喜爱“耶鲁”品牌,信赖耶鲁学生的能力。这种待遇,是普通大学学生几乎没法得到的。
7
普通学校的学生要成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
与我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,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、证券企业的工作经验。平心而论,他能力出众,踏实肯干,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。
可他费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,才换来实习机会:
没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,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,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“集体宣讲会”;几乎没一位大学校友在投行工作。
为了取经和“套瓷”,他只得想方设法在宣讲会上要到了大佬的联系方法,数次发邮件毛遂自荐,才争取到一两个珍贵的面试机会。
面试时,他甚至收到“不公正待遇”——当他问到没办法进入下一轮选拔是什么原因时,某投行招聘经理竟很不专业而拐弯抹角地说是由于他来自xx大学,而不是哈佛耶鲁等”targetschool”……
作为耶鲁学生,我比他幸运、幸福了很多。除去让学生们在家门口参加宣讲会以外,数家投行为进一步表达诚意,还在耶鲁组织了几十场一对一的coffeechat——职员请学生喝咖啡,为他们的实习申请出谋划策。
高盛甚至专门请华尔街上著名的金融培训师到耶鲁,给学生们上课,所有免费。首轮面试,一些投行更是将考官团队“运”到耶鲁校园,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。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?
“抱歉,大家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。”“抱歉,大家没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。”“抱歉,你需要自行预定航班飞到纽约面试。”
故事讲得有点嗦,但只不过期望把名校学生得到的各种“优待”毫无保留讲出。
老实说,写到这里,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——你们非常努力,非常出色,或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。
可由于你们的学校在知名度和资源上不够给力,所以没法给予你们一个高平台、一条快车道、一份加速度。
大家没办法撼动这个现实,但大家可以绕过它——凭努力,考进一所很大学。同样出色的两个人,那个拥有更好平台和资源的人,总是会有更大的胜算,不是吗?
8
一生就一次,必须要选择上个好学校!
回到文章的刚开始:上一所很大学,有哪些好的呢?
期望上面的三点,给出了一部分答案。
大部分人一辈子只能读一次本科,有些人会再读个硕士/博士。
一生就这一次,那样为什么不上个好学校呢?
况且,很大学还有不少的“好”:更棒的伙食,更美的校园,更多的奖学金……上大学,真的不仅仅是为了拿一纸学历,而更是为了在各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