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:走路和说话是每人拥有的两种基本能力,这是由于大家从小就习惯了,无论哪一种能力,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,才算大家有了那种能力。
譬如,张三记忆力不强,就是张三没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,李四表达能力不好,就是李四没把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讲出的习惯。因此,习惯培养得越多,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。做人做事,需要种种能力,所以最重要的是培养种种的习惯。
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,他觉得: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,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,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;而不好的习惯是道德上没办法还清的债务,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,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,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。
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:播下一个行动,收成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成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成一种命。
就是说,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。
婴幼儿时期是生活的起步阶段,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。大家父母应该看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,譬如,生活习惯、待人习惯、阅读习惯、劳动习惯,等等。
关于如何培养好习惯,婴幼儿教育专家都有不少经典的著作,就不嗦了,或许将来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。今天,想说几个反面教程,不好的习惯,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难估计的。
愿望没得到满足,就要发泄情绪,甚至动手打人。
大家和几个朋友一块外出旅游,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,仅仅相处了三天,这男生的热门脾气,让所有人都崩溃了!
看电视时,他说要看少儿频道,他母亲只是慢了一秒钟的时间,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,一边还撕吼尖叫;吃晚饭时,他喝了不少饮料,他母亲说不可以喝太多,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母亲的脑袋上,还理直气壮地哭喊;
朋友们一块打扑克,他想玩,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,哪个知他不领情,非要玩大人的,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
其他人的孩子,我不会干预。唯一做的事情,就是提醒孩子的父母:需要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。假如期望世界都围着他自己转,一点愿望没满足就大发雷霆,那样以后长大到了社会上,一定会撞的头破血流!当他遭遇拒绝、遭遇失败、遭遇挫折的时候,不会有非常不错的心态,去面对问题,更不可以理智地解决问题。
要让孩子掌握等待,掌握考虑别人的感受,掌握控制情绪。
东一榔头,西一棒子,做事没始没终。
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,上小学了,我携带笑笑去他家玩。他先拿出一堆拼图,和笑笑一块拼,当笑笑还沉浸其中,他突然撒腿跑开,冲到房里,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。笑笑抬头看了看,又低下头,依旧专注于手中未完成的活儿。
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,又转身翻开抽屉,拿出一张碟,对笑笑说:弟弟,大家看灰太狼吧?笑笑很冷静地说了一句:不要朝三暮四。让哥哥的母亲哑口无言。是的,笑笑2岁的时候,我就在日常告诉他,做事情不要朝三暮四。
朋友非常烦恼,说她儿子一直就是如此,三分钟热度,没耐心,不可以坚持,目前上学了,老师也批评他不可以集中注意力,一直东张西望,回家做作业呢,也非常磨蹭,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,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。
假如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,长大将来可能非常难成器,并可能不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,即使完成再小的事,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,而且,不可以专注,就意味着工作、生活没效率,朝三暮四虎头蛇尾,也叫人感觉缺少责任感。
我让朋友先别着急,她儿子显然已经培养了习惯,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,虽然改变非常难,但为时不晚。
依靠性强,不喜欢考虑,遇见问题就找母亲。
一位网友母亲发来的求助,女生5岁。她说,孩子的独立性非常差,特别依靠母亲,不止是着装吃饭等自理能力,还有日常其它方面,譬如,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,不会自己想方法,就是找母亲;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,不会自己面对,就是哭着要母亲;
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,不会自己考虑答案,就是问母亲
独立,是一个人的好习惯;爱考虑,是一个人的出色品质。习惯于依靠其他人的人,心理上总是比较脆弱,不可以承受风雨。大家爱孩子,就要舍得放下,让孩子自己去走。大家可以拥有孩子多少年啊?有一种依恋,是为了离别!我提的几个建议:日常,父母不要过于代劳、过于保护;
交流的时候,多向孩子提问,提问,激起她的考虑能力;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,别忘了当令给一点启发;让孩子拥有收获感,帮助孩子打造自信。
还是这句话:孩子无错,父母有责。以上恶习的形成,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过度顺从,会致使孩子自私蛮横;过度保护,会致使孩子软弱无能。所以,改变孩子,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!